近日,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暂停传言不止,通过联系工信部相关人士,并无准确回应。这个传言普遍成为行业的套路,很多企业都能读懂,从现在拿到生产资质的部分造车企业来看,一些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拿下资质企业,后续在产品技术上进展缓慢,到手的资质可能会变成另一种资本转手,这种行为与新能源汽车的骗补相当,
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暂停传言
6月初,经济观察6月初,经济观察报曝出消息称,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,仅北汽新能源和云度新能源进入了工信部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,其他企业在获得资质之后进展缓慢,这才导致了新能源生产资质暂停发放的传言。
对于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审核相对轻松,一家已拿到资质的企业负责人这样回答:怎么样才能拿到生产资质,只要涉及企业满足既定条件,通过相关地方政府协助都能顺利拿到资质。
近几年,为了响应国家节能环保、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号召,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据说已经有几千家企业在制造新能源汽车了,很大一部分的突击造车的企业就从国家和地方补贴下手,于是骗补就出现了。
另外有行业人士透露,通过资质审核的企业,可能有个别投机取巧的情况。这一消息,就解释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“骗补”演变成骗“资质”的严重情况。
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,各地在建的新能源轿车项目有30余个,新能源轿车生产企业达到170余家。依照国内本年批复的项目以及各大车企发布的产能计划预算,到2020年,新能源轿车产能有望到达500万辆,中国新能源轿车展开驶入高速成长期。
在经历了企业骗补、补贴退坡等一连串的打击后,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更加的绿色,更加的公平公正,,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应再经“骗资质”一难,而是要立足技术发展根本,驱动产业常态发展。